《吃瓜时代的儿女们》:善恶到头终有报
访问量:1577
时间:2018-06-04
《吃瓜时代的儿女们》:善恶到头终有报
文/窗含西岭
《吃瓜时代的儿女们》/刘震云/长江文艺出版社
刘震云为国内著名作家,近几年游走于小说创作和影视拍摄之间,成果斐然。去年,他的作品《我不是潘金莲》和《一句顶一万句》相继登陆大影幕,因此被称为“刘震云年”,引起业界瞩目。作为他的粉丝,每次阅读他的文字,我除了领略到作品蕴含的幽默和荒诞,还由衷感觉到思想和认识上也获益匪浅。
《吃瓜时代的儿女们》是他的最新力作,全书21万多字,前言就占据19万,而正文显得尤为单薄,只有区区几千字。这样的花式结构是沿袭了《我不是潘金莲》的构思,也是一反正统,寓意故事依然荒诞。
但从书名而言,这里有个网络热词“吃瓜”,颇为抢眼。因为该词并非指向吃一种水果,而是表明“围观”,借助网络有更多的看客参与其中,而且看热闹不嫌事大。有时候,不起眼的小事,经过网络放大形成汹涌舆情,渐渐演化为网络暴力,对当事人造成空前的心理压力,更有甚者,cyberbully(网络欺凌)危及社会安全。
其实,当今时代不乏吃瓜群众,也不缺少光怪陆离的网络事件。每天打开电脑或手机,官员贪腐、明星劈腿等狗血剧情充斥着微信、微博以及各大网站。这些事件丰富了网民的业余生活,同时也让我们目不暇接,甚至陷入无可选择的境地。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,滋生荒诞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,作家只是借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把那些丑陋和罪恶重新演绎而已。
故事的核心人物有四个:牛小丽、李安邦、杨开拓和马忠诚。他们生活的地域不同,身份悬殊,阶层各异,但是有了奇妙的网络,竟然产生了化学反应。穿越大半个中国,这四个本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命运攸关,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起因是一场事故:某市彩虹桥上一辆载有劣质烟花爆竹的大货车爆炸,造成桥头垮塌,当场死了20多人。事故发生时,负有主体责任的公路局局长杨开拓正在赴宴。然后他匆忙赶到事故现场不合时宜的傻笑被传到网上,于是被戏称为“微笑哥”。人肉搜索之后,吃瓜群众把他不同场合佩戴的名表图片汇集一起,于是他也被戏称为“表哥”。紧接着他被双规,追查事故责任,交代问题时他牵出苏爽——彩虹桥的承包商兼为官员提供权色交易的皮条客。由苏爽又追查出所拍摄的12个要挟各级官员的视频。由此,牛小丽、李安邦浮出水面。牛小丽原本良家女子,为了给窝囊的哥哥买媳妇,举债十多万。但新媳妇刚刚过门五天就不知去向。于是她不远千里到新媳妇家乡寻找,历经千辛万苦,一无所获。走投无路时,遇到苏爽,急于挣钱还债,就此失足。她如果知道每次交易都被摄像,打死也不会从命,可是她的愚昧和无知也促成了故事的荒诞。李安邦本是某省副省长,急于升官,不择手段,遇到某大师指点,于是和牛小丽有了肌肤上的联系(书中太精彩,此处不赘述。)他也如愿以偿,官升一品。但是,苏爽要挟官员的视频中也有李安邦出演的片段。于是,牵出萝卜拔出泥,他的省长不仅当不成,而且身陷囹圄。其子涉嫌命案也被抓,其妻生活无助,尽管年迈也失足进了洗脚屋。这才遇到刚坐上某市某局副局长位子的马忠诚。老马倒霉,遇到钓鱼执法,破财消灾,同时也了解到为他服务的竟然是前省长的太太,觉得钱没白花,物有所值。
世事变幻,波诡云谲,难以预料。
读过此书,我觉得刘震云的创作勇气令人肃然起敬。三大主线(性、政治和买卖婚姻)的处理上稍有不当,作品难逃被禁的风险。因为牛小丽和洗脚屋的存在,关于性的描写不可回避。为了叙事更加真实可信,作品中散落的“少儿不宜”也没有以“此处略去XX字”进行处理。官场政治的斗争没有回避社会热点,而且吃瓜时仔细对照,不难从现实中找到原型,尤其“表哥”姓甚名谁网民心知肚明。买卖婚姻作为社会丑恶现象,制造了不少人间罪恶,但这是客观存在,无法回避。书中“骗婚”和“追债”的事件不止一次见诸媒体,只是作为一种谈资,可谁又能晓得当事人遭遇的苦与痛?
如果将小说完全当做故事来看,读者依稀能够寻找到某种巧合,而且叙事过程环环相扣,逻辑严谨,容不得怀疑。不过,再怎么感叹故事构思的精妙,这也不过是个荒诞的故事,只是供广大吃瓜群众看看热闹。反正吃瓜时,我们的感受就是:吃在嘴里,甜在心里,反正脓疮长在别人身上自己又不觉得疼。话又说话来了,故事真的都那么巧吗?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,这些被抓或者漏网的家伙,心中贪念膨胀,总觉得所做之事无人知晓。有了这种侥幸心理,他们以为能够永远逍遥自在,须知朗朗乾坤,善恶到头终有报,只争来早与来迟!
——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