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播种人的手绘日记》:将春日装一壶,带回家
访问量:7971
时间:2018-11-12
《播种人的手绘日记》:将春日装一壶,带回家
文/申仙

《播种人的手绘日记》/[日] 早川由美
当初上学那会流行过一句诗,现在用得多了反倒显得不稀奇,读作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。语出自文豪苏轼,难得的婉约风格,单看这一句美则美矣,可是细咂摸下来总有点高屋建瓴,可连上头前两句则气象一变——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,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何解呢?乳白色的香茶一盏,煎茶时白沫上浮,又有青绿的春蔬一盘,蓼芽与蒿茎,不甚稀奇可都是应时节物。两相映衬,应时、应景、应人,故此人间有味。故可得出,人与人在一起的欢畅感是可以给予食物加成的,而人与物的相看两不厌,更突出一种哲学韵调。与王子猷乘兴而行,兴尽而返有着殊途同归的境界。
如何看待这样一种人呢?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情中人了。织品艺术家早川由美前些年出过一本《耕食日记》,把自己和丈夫小野哲平的乡间生活写进故事里,谈育儿、谈养生、谈日常,酷酷的小野哲平和温柔的早川由美女士,在高知县的谷相村做着陶和布艺。日本以手工匠人闻名,观其言行,又和我们所提倡的“工匠精神”有误解,究其原因,还是文化的差异。大谈精神不能说不好,但放置在一个高度上让人垫着脚去碰,总显得急躁了,与匠人本心不符。
就像两夫妻的家和窑就建在田中央,自己种了好多树,每一棵都有很可爱的名字。他们的人与物是没有距离和隔阂在的,也没有刻意去给自己建立一个什么。热爱手头的小物件,以及保持一个平和心境,“天赋”和“天真”都有,这才是外人最学不来的东西。
早川由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件事,可以算作他们对于生活的领悟:提起丈夫小野哲平,对制作的器皿通常无法忍受一点点瑕疵,而那些“坏”杯碟又总会被她偷偷捡回来出现在下一次的餐桌上。她说在日本,有着养器物的说法,就像我们喝茶钟爱一个专属茶具,她就把盘子碟子碗这些当做是需要养育的玩意儿。
好的茶壶一般要养上二三十年个年头,那“坏”盘子也不过就多养几年,怎么能在刚出厂时就下判决呢。
这个道理很浅,就像早川女士门前田里种的南瓜,院子后面挂的蜂窝一样浅,只是需要花费水磨功夫去熬,熬出心态和精神来,熬到年纪到了,领会足够了,也就水到渠成了。
跟着早川女士的手绘图学做菜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。看《向往的生活》的时候总是容易对黄磊大惊小怪,倒不是说菜色让人食指大动,而是很多家常很难接触的手工活他也擅长,比如拉皮、豆腐、柴火做的自制蛋糕和汉堡,这些才是体现一个厨子的努力究竟是兴趣还是工作的最好体现。
而早川呢,且不提自己拿手的布艺织品,什么麻布半身裙,什么羊驼毛线短裤,就是简简单单地薪柴度日,把春天的青梅摘进罐子里泡酒,把寒天丝和着小草莓拌进豆乳里晾凉,又或者是食指长短的小土豆下油炸出的点心,都让人神清气爽。
其中有一道竹笋绿咖,特生好感。竹笋切片与鸡肉、柿子椒、胡萝卜、洋葱、蘑菇等切丁,下火焯熟,前几步只能算作一道简单的下酒吃食,新就新在,加了柠檬草、柠檬叶提味提色,又跟上菠菜打成糊,配合鱼露、白砂糖、柠檬汁调味,把简单的竹笋鸡丁做得分外青翠,仅就装盘时的抹茶色就已经有一种无法掩盖的春意勃发了。
早川由美女士的性情在于善假于物,老两口不贪奢侈,没有那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小心翼翼。她在书中写起中国的事物来一概称为“学长”,入梦的画面全是在西藏辽阔草原上策马奔驰,个头不算,人也瘦小,可偏偏藏着非比寻常的劲头。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她从第一次亲手种南瓜开始,就喜欢上了这种自食其力的愉悦的原因吧。
从《山家清供》的林洪,到《闲情偶寄》的李渔,再到《随园食单》的袁枚,文人中讲究吃穿用玩的比比皆是,可唯独只有苏东坡写出了这句人间有味是清欢,终归还是细细研磨比不上这般大巧不工。
——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